1951年初,为了彻底消除长期在武平县岩前一带肆虐的土匪,解放军二五九团联合当地民兵,决定深夜发起一次突袭,目标是岩前大布村附近的土匪巢穴。这些土匪不仅侵扰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,还屡次进行抢劫、绑架、杀戮等恶行,令百姓生灵涂炭,民心惶惶。
经过一场激烈的交火,土匪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歼灭,但令人遗憾的是,匪首王斯仁却在混乱中逃脱了踪影。这个王斯仁原本是大布村的一名普通村民,解放前,他沦为大恶霸钟勇的走卒,为了追随钟勇上山当了匪徒,成了所谓的“中国人民自由军十四纵队直属队”的指导员,专门负责指挥一队匪徒在岩前一带横行霸道。抢劫、绑票、杀人放火,样样不缺,作恶多端,简直就是一座横行的恶魔。
王斯仁的逃脱令当地百姓无比愤怒。曾经憧憬着土匪头目被消灭的平安生活瞬间变得充满恐惧,所有人都知道,只要他还在,那就意味着他们随时会再次遭到侵害。为了彻底铲除这一祸根,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,龙岩军分区决定组建一个精英小组,由张勇亲自带队,五人组成的清匪小组进驻岩前、大布一带,展开秘密搜查。
展开剩余72%张勇和他的队员们迅速展开了紧张的工作。白天,他们组织当地民兵,分成五队,分别在村落周围的山寮、庙宇、岩洞等地方展开搜查。到了晚上,五人分工轮流在山坳和坡梁之上埋伏,悄悄观察敌情,捕捉任何可能的线索。日复一日,张勇一行人奋战在这片荒野之中,但几个月过去,王斯仁的踪迹依然毫无音讯。难道他真的是凭空消失了吗?还是藏得更深了?
随着时间的推移,搜查进入了僵局。清匪小组随即向上级汇报,寻求指导。上级指示,根据“家鸡不离庭院”的规律,将行动策略调整为“守株待兔”。这意味着,清匪小组不再四处奔波,而是转为守在关键地点,等待匪徒主动露面。于是,清匪小组改驻灵岩镇,深入到群众中去,发动民众建立情报网络,秘密搜集有关匪徒的活动信息。
没过多久,一条重要线索浮出水面。根据当地民兵的报告,王斯仁的妻子每天都会单独前往将军山一带砍柴,但她的行为颇为不寻常——她总是提前带着中午饭,似乎每次去的地方都需要停留较长时间。这一现象引起了清匪小组的高度关注,他们推测,王斯仁的妻子带饭上山,极有可能是为匪徒运送粮食。由此推断,她上山的地方,应该就是匪首藏匿的地方。
然而,随着监视的深入,情况又发生了变化。几天后,王斯仁的妻子不再按常规前往山上砍柴,而是整日待在家中,看起来平静得异常。更奇怪的是,她每天黄昏时分,会提前煮晚饭,且多次被发现悄悄出门,消失十多分钟。张勇迅速调动队员们加强监视,确定了她每次出门的路线,认为她的举动极为可疑。
终于,在一天黄昏时分,张勇亲自带领小组伏击在王斯仁的家附近。很快,他们看到王斯仁的妻子悄悄走出院门,背着一袋粮食四下打量后,匆匆向东边走去。张勇和队员们悄悄跟了过去,发现她将粮食放在一处土埂下,然后转身回家。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这里,张勇意识到,这可能就是匪首藏匿的地点。
小组成员们迅速埋伏在土埂附近,继续守候。不久后,一道黑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荒坡沟壑之间,快速朝着粮袋所在的地点靠近。张勇心中一紧,迅速做出决策——发起攻击。只见那人伸手拿起粮袋,突然间,张勇大声喝道:“别动!”声音如晴天霹雳,震得对方愣住了。几乎在瞬间,张勇跃起,扑向那人,其他队员也紧随其后,合力将其制服。等火把点亮,照亮那人的面容时,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——被抓之人,正是逃亡多时的匪首王斯仁!
王斯仁被成功捉拿归案,当场缴获了两支手枪和超过百发子弹,历时半年之久的土匪头目终于落网。当地百姓得知这一消息,无不欣喜若狂,纷纷庆祝这场正义的胜利。
感谢大家阅读,我是青史如烟,专注讲述小众历史和草根故事,本文是《革命珍闻录》第456篇,欢迎大家关注,翻阅更多精彩内容,也请大家评论转发,共同传递正能量,谢谢大家!
发布于:天津市用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