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洲历史上曾有数位雄主尝试效仿秦始皇推行统一度量衡,但受制于封建割据和技术条件,这些努力最终都未能形成持久体系。
查理曼帝国的标准化实验公元9世纪,查理曼大帝在其颁布的《庄园敕令》(Capitulare de villis)中详细规定:帝国境内须使用统一的"国王尺"(约33.3厘米)和"国王磅"(约367克)。为推广标准,王室特制铁制基准器分发各地修道院。但由于缺乏官僚体系支撑,这些标准随843年帝国分裂迅速失效,德意志地区衍生出16种不同的"尺",法国各地磅的重量差异达20%。
哈布斯堡王朝的失败改革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在16世纪试图以纽伦堡的"帝国磅"(约510克)统一中欧计量体系。1548年奥格斯堡议会通过《计量条例》,要求各邦采用以莱茵河谷物容量为基准的"帝国斗"。然而诸侯们阳奉阴违,巴伐利亚继续使用比标准大12%的"啤酒桶计量",荷兰商人则坚持沿用古老的阿姆斯特丹磅。
拿破仑的"米制革命"1799年法国大革命后,拿破仑以铂铱合金铸造"米原器"和"千克原器",确立十进制米制体系。到1812年,法国本土90%地区完成计量转换。但随着拿破仑战败,德意志诸邦立即恢复传统单位,英国更是直到1824年才通过《帝国度量衡法案》建立本国标准。米制直到1875年《米制公约》签署后才在欧洲缓慢推广,比利时到1856年、德国到1872年才陆续采用。
技术瓶颈与政治障碍与中国郡县制下"车同轨"的强制性不同,欧洲长期缺乏中央集权的执行机制。英格兰的"衡具检验官"(Aulnager)制度仅能监督羊毛布料计量,无法推广全国。16世纪纽伦堡的机械钟表精度已达日误差15秒,却无法解决各城邦间里程标准的混乱。直到1875年国际计量局成立,欧洲才真正开启标准化进程,这比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晚了近2100年。
用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