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年前,那个从985高校退学出家的“最美尼姑”,如今怎么样了?
文|张恨玲
十七年前,一个关于大学女生突然退学、剃度出家的消息,让不少人哗然。
释正孝同是山东大学的高材生,本该走一条“锦绣前程”的路,却在大二那年,毅然放下书本和城市生活,走入青灯古刹。
那一年,她才20岁。外界猜测纷纷,有人质疑她受情伤,有人说她只是心血来潮,还有人批评她辜负父母的期望。
但在众声喧哗中,释正孝同始终沉默。只是静静地,继续自己的修行。
展开剩余82%01
释正孝同,原本是山东大学的大二学生。那个年代,能考入985高校,是无数寒门学子梦寐以求的出路。
而她,几乎用尽了所有努力换来的机会,却在一个平常日子里突然放弃。
这并非一时冲动。高中时期,释正孝同是人们口中的“拼命三娘”,天还未亮便起身学习,午休、课间也都在刷题。
家里条件不好,父母靠出苦力供她念书,她也深知这份来之不易。
可越是拼命追赶,释正孝同越感受到内心的疲惫。大学生活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解脱,反而令她更加迷茫。
在人潮和焦虑之间,她感觉越来越找不到那个真实的自己。
种子其实早已种下。母亲信佛多年,常年烧香拜佛,耳濡目染下,释正孝同也开始接触经书。有一次家人带她去寺庙旅游,她选择了湖北红安的天台寺。
那座古老寺庙坐落山间,云雾缭绕、佛钟悠悠,释正孝同第一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宁。
那不是观光带来的新奇,而是一种灵魂的归属感。她舍不得离开,在寺中多待了几天,跟着做早课、念经,一点点沉浸在禅意之中。
回到学校后,释正孝同常常回忆起那段山中生活。有几晚,她反复梦见佛祖呼唤她“回来”。梦境太真实,像是一种召唤。
内心的挣扎持续了好几个月。终于,她决定听从那股声音——出家。
02
释正孝同的决定在校园炸开了锅。一个读着名校、成绩优异的女生突然要剃发为尼,谁不震惊?室友劝、老师劝,父亲气得拍桌子,母亲一度沉默。但她没有犹豫太久。
她告诉父母:“我只是想找一块内心的清净之地。”
母亲最后点头:“这是你的人生,你自己决定。”
就这样,2008年,释正孝同再次来到那座山——不是旅游,而是正式剃度。那年,她才20岁。
天台寺并不普通。它拥有国内唯一的佛教艺术团,僧侣们不仅修行念经,还学音乐、排练节目、以佛乐传道。她想加入,却不会乐器。于是,选了小提琴,每天苦练。
山里没老师,释正孝同就下山学。往返一次六七个小时,风吹雨打,她从不叫苦。几个月后,她顺利进团,开始用琴声表达修行。
释正孝同以为,这样的日子会平淡而长久。但没想到,命运又一次将她推上风口。
一次演出中,有游客拍下她演奏的照片,发到了网上。清秀的脸庞、静坐拉琴的身影,一夜之间爆火。大家称她为“最美尼姑”。
随后,各类声音涌来。有人赞释正孝同出尘清雅,有人说她是“炒作噱头”。更有佛门之外的人质疑:“尼姑还弹琴演出?这哪里像修行?”
她没有争辩,只说了一句话:“音乐,是我与佛之间的桥梁。只要能让人心生善念,就是修行。”
这份坚定和平和,打动了不少人,也让部分质疑声逐渐消散。
03
如今,那个被称为“最美尼姑”的女生,已经在天台寺生活了整整十七年。
岁月像是放慢了脚步。释正孝同的生活简单而规律:每日早课、打坐、种菜、演奏。没有网络热搜、没有金钱诱惑,有的只是山间的风声、柴火的香味,以及那支陪伴她多年的小提琴。
寺庙条件清苦,破旧的僧袍、粗糙的饭菜、坚硬的木床,这一切,她从不觉得委屈。她说:“繁华是过眼云烟,澄澈的内心才是恒久。”
很多年前的热度,释正孝同从未主动提起。但每次演出,她依旧认真对待。她说,不为表演,只为表达。
面对曾经的大学生身份和被放弃的名校前程,她只是轻轻一笑:“若有留恋,当初便不会来。”
家人也慢慢接受了她的选择。年纪渐长的父母每年会上山探望,看着她眼里那份安宁,父亲曾说:“她选的路,是她最该走的路。”
再有人问她是否后悔,她仍然坚定摇头。
释正孝同的心,早就安住在了这山林之间、这佛音深处。
恨玲说:
世人常有偏见,总觉得成功该有模样:名校文凭、高薪工作、婚姻家庭。但有些人,走出了另一条路。
真正的幸福,不是迎合众人的期待,而是找准自己灵魂安放的地方。
她放下的,不是前程,而是浮躁;她选择的,也不是逃避,而是回归本心。
有时候,人生不在高楼之上,也不在聚光灯下,而是在一盏茶、一段琴声、一份内心的安宁中。
真正的修行,从不是避世,而是守住内心的光亮。
愿所有人都能如她一样,坚定选择自己的路,哪怕那条路孤独无名,也无怨无悔。
发布于:安徽省用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